玩透微信群,至少两年内不会缺人缺钱。
为什么?
从结果来看,因为微信群能打通初购—裂变—复购的小闭环,能从引流款入手,一直卖到利润款毫无阻碍。
从人来看,因为人性懒,会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,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,以和多数人保持一致。从市场来看,100人看到、10人关注、1人购买的漏斗模型不再吃香,社交电商的强势崛起也验证了这个观点。
所以我从8种玩法和11个案例的角度教你打通微信群营销的小闭环—— 初购、裂变、复购 。
初购 1、低价引流款
因为多数用户购买力差,购买意愿也不高,所以提供让用户占便宜的低价产品。只有用户占到第一次便宜,才能让他们继续关注着你并产生购买和拉人行为。(比如拼多多)
线下玩法:
如果你有一家线下店铺,可以送低成本,高价值,又有娱乐性质的礼品。比如这个价值20元的小球,成本也就2元左右。上阿里巴巴,还可以OEM贴牌,每次顾客玩球时候,还能想起你(视网膜效应)。送出1000份成本也就2000元。既可以导流到店铺,还能加微信。
线上玩法:
电商端
如果你有淘宝天猫店铺,包裹是转化最高的粉丝来源。所以直接发红包卡。卡上注明加个人微信收红包,第一次是真发红包,然后就是在每使用周期主动发优惠券就行了。
微信端
微信端有这么两类玩法。
a、虚拟类
送资料课程的好处是既没有成本还能告诉别人你有料。可是免费送出去的资料总让人觉得一文不值呢?
所以可以用互站仿淘宝页面,用0.01元的价格挂上资料课程,然后刷个几千单,再调整到199、299元的价格。既显得资料价值高,还能突出需求大。
b、实物类
送诊断品最好,因为容易打开信任,完成初购。比如做淘客送PH试纸(阿里巴巴进),用PH试纸测水质,若酸性就可以推净水器,一单赚112元。
对用户可以说:官方在做活动,免费赠送试纸,测试xx超标,就送优惠券。在用户角度看,还显得你有情有义!
2、抢拍
每周对外公布抢购的产品,然后群发在各个群里说加客服微信可以参与抢拍。放出N件超低价产品,定点开秒。然后把顾客拉微信群,让他们继续拉人进群,说群里满多少人开秒……等到群加满了,每天红包炸群推新品,并在群里继续组织每周抢购。
3、课程
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焦虑的时代。你因为焦虑而产生的需求,总会有人会想方设法地填补利用。比如免费开一堂《3天玩转新媒体实操班》的课,内容只要满足深浅结合,就会有人想着付费学习更深的内容。但这个不太好落地,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讲课。
4、测评
我之前给一个做紫薯干的农家微商一个测评玩法。因为对于食物,大众的评价比权威专家更容易引导购买决策。
先告诉顾客第一批紫薯干便宜卖只是为了口碑,目的为了向顾客收集测评图文和视频。
再告诉顾客,每拆一袋品尝,给出评测晒到朋友圈,就能领1元红包和2元优惠券;一包里面有3袋,等于吃紫薯干的同时,还可以领3元的红包和6元优惠券。
然后把这些图文视频发到产品社群,用从众效应带动了其他群员购买拉人或做代理。再用群发的玩法往各个减肥群、吃货群、本地群刷屏。(群发玩法可百度,也可在我社群里查看)没几天第一批存货出完,第二批也开始预售。
把这些测评素材全部收集整理,一个强有力的信任背书就有了。除此之外,把精彩的测评图文发到各个自媒体平台, 把视频发到抖音来进行引流吸粉 ,一举两得。
裂变
直接裂变玩法还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4天涨粉10万,人人都能学会的精准裂变引流 。
如果把裂变当做闭环的一环来看,其实会发现,裂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。不信你回头翻翻初购的几个玩法,是不是都可以裂变得起来?
复购 1、直接推利润款
这个玩法比较直接,纯粹是利用了从众效应。引流款搞定之后,就在群里推利润产品(一般指单价300元以上),同时在群里安排几个托购买,烘托气氛。由于前面那么长的铺垫,又有托在炒热气氛,多半会有人忍不住下单(从众效应)。
关于这个玩法的具体实操案例我会发布在社群里。我知道一个做培训的人,只玩这套路,1年下来买车买别墅。
2、订阅玩法
有代表性的就是男人袜的包年订阅了,因为男人对于选择袜子要求是品质高,但又懒得把时间浪费在挑选袜子上,所以订阅的玩法可以省下很多的时间。快消品也适合这样的套路。利用人性懒贪+贴心服务就可以上手这套玩法。
3、会员&代理玩法
说一个手撕面包案例,他家的面包味道是真的好,这个是前提!
先告诉顾客邀请3人加客服,可以获得终身8折会员卡,每月多送3张5元优惠券,而且还送一个卖手撕面包赚钱的微店。(用有赞分销员工具)
邀请来了3人的那些顾客,就送他们会员卡并且将对方拉进代理群里。进群先送承诺对方的低分佣微店,然后进行培训指导和打鸡血。另外凡是转发邀请海报加文案的,可获得从初级代理升中级代理的资格,提高分佣比例。
END
这些就是微信群营销的8种玩法和11个案例,全是能够落地的玩法;剩下的就是要去执行并试错,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流程。如果就算执行不了,也希望多少能给你带来启发。
作者:俞木木
来源:卢松松博客
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